top of page
Search
Writer's pictureVSSDM

《寧化飛灰》溫哥華首映

全場滿座觀眾當場飛淚



【溫哥華訊】反映香港2019年反修例運動的紀錄片《寧化飛灰》(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),10月26日假溫哥華VIFFl中心首映,全場滿座。該片導演劉健倫(Alan Lau)親從英國倫敦來溫,並與觀眾互動,分享他在反修例運動中的個人經歷以及拍攝紀錄片的過程。


在該部約兩小時的紀錄片中,劉健倫以個人視角,講述他的的爺爺從大陸偷渡到香港,靠著勤力,一家人過上了自由和溫飽的生活。與此同時,香港也成長為舉世聞名的東方之珠。然而,從2014年的雨傘運動,到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,香港社會每況愈下,民間抗爭也逐步升級。


作為記者,劉健倫一直堅持在抗爭的最前線,全過程紀錄了香港年輕一代的英勇無畏,也紀錄了港警當局的無情殘暴。他也像抗爭者一樣,成為警暴無差別攻擊的犧牲者。因為吸入催淚瓦斯而昏迷,而大量目睹警暴,更讓他患上創傷後遺症(PTSD),噩夢不斷,一度需要求醫。在一次警暴事件中,一名馬來西亞女記者疑遭警方橡皮子彈打中眼睛,當時,他距這個女記者只有幾個身位。


在紀錄片中,劉健倫還解釋了為什麼要用「寧化飛灰」作為電影的片名。他說,靈感來自美國作家杰克.倫敦(Jack London)的詩句:「寧化飛灰,不作浮塵。寧投熊熊烈火,光盡而滅;不伴寂寂朽木,默然同腐。」英國末代港督彭定康,在他的最后一份施政報告中,也曾引用了這段詩句。


電影還通過抗爭闡釋了什麼是香港精神,即獅子山下的精神,也就是努力勤奮,以改變命運和生活。可惜的是,經歷過反修例運動,無數個香港人被迫背井離鄉,離開香港。但劉健倫導演強調,「寧化飛灰」其實是與香港精神是相通的,在有了一個目標之后,將永不放棄,直到有一天,要么化作灰燼,要么達到目標。


電影結束之後,由溫哥華支聯會主席Edmund Leung主持了問答環節。由於Edmund在觀看影片後,勾起無限傷痛,在與導演劉健倫對話時,竟悲從中來,當眾抽泣。
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